游读八闽丨品典籍•行山海•印象闽人㉕莆田人林龙江:壶山高士 南剑儒宗

发布时间: 2025-07-01 字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乃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林龙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他虽未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却在学术与救民之路上大放异彩,将儒道释思想融会贯通,以独特学说启迪世人,更以无畏勇气投身抗倭,护一方百姓安宁。

  本期活动就为大家推荐导读入选《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第五辑)的由卢永芳编著的《林龙江》,一起走进这位壶山高士、南剑儒宗的传奇人生。
  林龙江(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福建莆田人,明代著名思想家。他早年热衷科举,后弃名学道,提出“三教合一”学说,主张儒、道、释三教归于儒家纲常伦理。他一生致力于传播学说,收徒无数,还积极抗倭救灾,扶危济困,被后世尊为“三一教主”,其思想影响深远。
 
  弃名学道,始言三教
  林龙江早年热衷于科举,但多次落榜后,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决心弃名学道。他在江西赣州处理叔父后事时,遇到一位明师,经过指点后豁然开朗,提出了三教合一学说。林龙江认为儒、道、释三教所说的道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他提出“三教合一”的核心思想,即“合儒、道、释三教之流,而一之以孔子之儒”,强调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基础,融合道家和释家的修行方法,最终归于儒家的道德实践。这一学说的创立,使林龙江声名大振,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求学,形成了独特的“夏教”体系。他的学说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传播至日本等地,对后世的儒学和宗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启发。
 
  焚衣明志,潜心修道
  林龙江在科举落榜后,决心专心修道,但其学籍仍在,一些虚应故事仍需参加,这让他深感困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林龙江在督学府门前焚烧儒生衣巾,以示与科举决裂的决心。这一行为引发了督学朱镇山的愤怒,但林龙江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辩论,使朱镇山不得不接受他的决定。
  林龙江通过焚衣明志的行为,彻底摆脱了科举的束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三教合一学说的研究和传播中。这一事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反思和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坚守。
 
  抗倭救灾,扶危济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进攻兴化城,林龙江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乡绅支援守城将士,并在战后积极收尸埋葬,赈济灾民。此后,他多次在倭寇入侵时挺身而出,组织抗倭,甚至不惜捐出自己的家产用于救灾和重建。
  林龙江的抗倭救灾行为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官员的高度赞誉,他被多次嘉奖,并被誉为“壶山高士”。
 
  吊古寻幽去哪儿?(福建文旅小贴士)
  东山祖祠
  东山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岩山南麓,至今有500多年历史,是林龙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各地三一教堂祠的祖庭,现存建筑有山门、拜亭、宗孔堂(祖祠大殿)、林龙江纪念馆。
  东山祖祠取中轴左右对称布局,三进五厅。
  来源:莆田市东山祖祠
  祖祠拜亭
  来源:莆田市东山祖祠
  林龙江纪念馆
  来源:莆田市东山祖祠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