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读八闽丨品典籍•行山海•印象闽人㉚上杭人华喦:扬州画派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 2025-09-05 字体:

  出身贫寒,却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在诗、书、画领域皆达到登峰造极之境;

  一生漂泊,却始终坚守内心的纯粹,以笔墨为剑,斩破世俗的枷锁。

  华嵒,清代画坛奇人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期活动就为大家推荐导读入选《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第五辑)的由鲁普文、练建安编著的《华喦》,一起来看看华喦当年是沿着怎样一条生活道路和思想轨迹,从偏僻遥远的闽西山村中的贫困农家走出,最终成长为一位艺术大家的。



  华嵒(1682-1756),原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流寓杭州、扬州两地售画为生。华嵒会画,善书,能诗,人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华嵒自画像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

家贫失学,侨寓杭州

  华喦出生于龙岩上杭客家祖地,幼年因家贫而辍学。他善于观察大自然,并有一种冲动将发现的美用画笔表现出来,而后拜师学艺,研习画理。由于受到宗族的轻视,他愤然离乡,决心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

  因为叔父的缘故,华喦来到杭州。他广泛交友,切磋交流,诗艺取得长足进步,并娶妻生子,还短暂当过一段时间的幕僚。婚后8年,妻子亡故,成为他一生的伤痛。


天山积雪图 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


进京谋仕,壮游五岳

  为了实现“以画致仕”的梦想,1717年华喦北上京师。到了北京后,结识了当时位高权重的“当路巨公”陈允恭。陈允恭对华喦的诗画才能非常赏识,在他的推荐下,华喦得到康熙皇帝特旨召试的机会,最终被授予一个“县丞”的官衔。但这“县丞”只是一个虚衔,并未实授。华喦心想与其等待实授机会,不如先去名山大川游历一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离开京城后,华喦先后游历了嵩山、华山、恒山、衡山、泰山。这次壮游对于华喦来说是一次心志之旅。在行走与吟咏过程中,饱览了山川秀色的华喦胸襟更开阔。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他的眼界和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后来他的很多作品,如雍正八年(1730年)所做的《泰岱云海图》,就是取自他的这次亲身风景体验,可列为壮游的收获之一。

华喦《泰岱云海图》

来源:公众号“书法派”


扬州卖画,挥毫不辍

  约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初,华喦实授官职无果,又因画风不符合京城权贵的审美标准,最终决定离京南返。在家中修整的华喦进入一种散淡、闲适的生活状态,但因水灾,杭州经济衰退,售画不易,收入锐减。雍正二年(1724年),华喦初次去扬州售画。

  据乾隆末年成书的《扬州画舫录》记载,雍正年间先后居住在扬州的画家达80多人,郑燮、金农等被视为“扬州画派”代表性的画家,均在本时期侨居扬州,他们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这里绘画艺术的商品化。

  为了谋生,华喦画了很多受扬州市场欢迎的诸如隐士、仙道、仕女题材的作品,在扬州大受欢迎,数月间画作全部脱手。此后便频繁往返扬州售画,一直到古稀之年。这期间,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完成了大量佳作。


山雀爱梅图

来源:公众号“中国美术”


高峰巍峨,诗书画三绝

  华喦不仅是绘画大师,同时兼擅书法,工诗,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他的书法原取法钟繇和虞世南,并博采各体之长,笔法外柔内刚,圆润遒丽;诗作600余首收在《离垢集》《离垢集补钞》中,他的诗,恬静淡雅,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华喦一生留下珍贵画卷千余件,其数量居扬州画派首位。这些作品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部门及收藏名家之手,还有一些流散民间和海外,主要是日、美、法等外国美术馆中,成为世界艺术珍宝。他的人物、花鸟、走兽、山水都取得极高成就,尤以花鸟画最负盛名。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华喦《山水册》题跋:“新罗山人以人物、山水、花鸟擅名乾隆间。……此册画诗书当称三绝。研究山人笔墨永以此为至臬可也。”

华喦《桂树山雉图

来源:公众号“中国美术”


吊古寻幽去哪儿?(福建文旅小贴士)

华喦纪念馆

  华喦纪念馆位于龙岩上杭县瓦子街,馆名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题写。整个展馆分为“前言”“贫寒傲骨 笔墨人生”“创新流派 一代宗师”“后昆楷模 永世流芳”“脱尘离垢 雅俗共赏”“结束语”等六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华喦的艺术历程、成就、影响和精神作品。

 

 

 

 

来源:公众号“遇见上杭”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