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宁波从“外贸大市”向“贸易规则参与市”转型——访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张梦婷
2025-04-18 08:42:00
字号:大 中 小
面对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关税战”“贸易战”,宁波作为外贸大市如何应对?未来宁波外贸发展新动力来源于哪些领域?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张梦婷。
张梦婷指出,宁波外贸企业对美国出口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将使宁波绝大多数企业对美出口进一步缩减利润空间。当前,宁波外贸的韧性不仅源于企业自救,更得益于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制度型开放的先发优势。长远看,宁波应以此次关税挑战为契机,推动从“外贸大市”向“贸易规则参与市”转型。
民营企业灵活性和创新力是应对“关税战”的核心
中国经济时报: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对宁波外贸的影响不容小觑,你认为,哪些方面的影响会相对更大一些?
张梦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美贸易全面承压。宁波外贸企业对美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将使宁波绝大多数企业对美出口进一步缩减利润空间,尤其是纺织服装、小家电、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是供应链调整压力。在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依赖美国市场的行业,部分企业通过东南亚或墨西哥工厂“转口”规避关税。特朗普关税政策下,这些企业需重新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面临成本激增和物流周期延长等问题。
三是跨境电商红利消退。此前,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是中小卖家低成本触达美国消费者的关键优势,美国取消“800美元免税包裹”政策后,宁波跨境电商中小卖家受影响较大。
“关税战”带来的冲击,对现有外贸和生产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是难免的,但当前宁波外贸的韧性不仅源于企业自救,更得益于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制度型开放的先发优势。
2024年,宁波实现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年度外贸规模排名全国第五,其中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1.09万亿元,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民营企业外贸规模超万亿元的城市,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力是宁波应对关税挑战的核心优势。
宁波率先探索制度型开放。作为全国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宁波率先试点“中东欧商品进口绿色通道”,推动海关检验标准互认等17项制度创新,2024年宁波对中东欧商品进口额为561.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列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三,也为宁波外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流支撑。依托“全球第一大港”枢纽地位,创新“国际中转集拼”“多式联运一单制”等贸易便利化规则,带动全年国际航运服务贸易额突破1200亿元。
此外,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超千亿元的城市,宁波还通过“海外仓白名单”制度,让大件商品物流成本降低30%。
“四大突围路径”化危为机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关税战”“贸易战”,宁波外贸企业如何强内功、化危为机?未来宁波外贸出口的新窗口或新动力来源于哪些领域?
张梦婷:宁波外贸企业的突围路径可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从“低价竞争”转向“品牌溢价”。以“技术溢价”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关税成本转移到进口方,对冲关税成本。
二是从“单一市场”转向“全球布局”。中东欧、非洲、东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新增长极。日前,宁波企业通过匈牙利贸易对接会达成10余项合作意向;宁波舟山港物流优势助力中东欧市场拓展;俄罗斯家居展4天意向成交超2亿元,这些都印证了新兴市场的潜力。
三是从“产品出口”转向“生产出海”。在特朗普关税政策洼地投资设厂,支持企业构建全球生产网络体系。
四是从“外贸出口”转向“内外双循环”。提高内销占比,深耕国内市场;借RCEP深化与东南亚产业链融合,进一步整合区域供应链等。
宁波通过建设“未来工厂+产业大脑”模式,推动制造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截至2024年,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标杆数量达到36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90%。以舜宇集团、永新光学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不断探索新路径,为宁波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目前,宁波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700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13%以上,数字经济企业主体加快引育。同时,宁波加紧布局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信息等,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未来宁波培育外贸新动力将聚焦新能源、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领域,以及跨境电商向“品牌化+本地化”升级。
打好与中东欧合作的宁波“特色牌”
中国经济时报:美国“关税大棒”下,在你看来,地方政府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张梦婷:建议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支持力度,如延续“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二是支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内外贸产品标准体系,鼓励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在企业内销拓市场中给予财政资金扶持。
三是优化政策工具箱。设立“制度适配专项基金”,资助企业评估东道国合规风险;优化出口信保,覆盖关税导致的弃货风险。
四是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跨境物流、海外仓数据和合规咨询,帮助企业快速匹配新兴市场需求,比如宁波已试点的“中东欧商品通关一件事”改革,可推广至更多领域。
五是推动产学研协同。联合高校、研究院为企业定制“技术+市场”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符合欧盟碳关税标准的技术路径。
同时,要打好宁波与中东欧合作的这张“特色牌”。作为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宁波可进一步深化与匈牙利等国的“区域化制造+就近交付”模式,加快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与产能对接升级、物流与数字贸易通道建设,积极推动人文以及标准互认机制的建立,更好地推动与中东欧合作从单一贸易向“产业链+规则链”双轮驱动模式升级。
长远看,宁波应以此次关税挑战为契机,推动从“外贸大市”向“贸易规则参与市”转型,为全球贸易治理贡献“宁波方案”。比如,发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围绕大宗商品“储、运、贸、产、服、数”各环节开展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的协调联动,参与建设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依托宁波舟山港“产业大脑”,推动大宗商品区块链仓单国际互认,探索与中东欧国家共建跨境数据安全流动协议,为数字贸易提供规则支撑;升级“中东欧通关一件事”为全域数字化贸易服务平台,整合物流追踪、合规咨询、碳排放核算等功能,为企业提供“一键式”规则适配服务等。
(《中国经济时报》2025-04-18,杨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