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三角”如何撬动低空经济“腾飞”

2025-09-18 09:15:00    字号:

  日前,浙江省首支省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浙江空港低空经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浙江省低空基金)正式完成备案。这支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的基金,采用“双GP双国资”管理模式,由浙江空港私募基金和浙江富浙私募基金联合管理,并引入台州国资共同参与,形成“省级统筹+市级支撑+区级落地”的资本协同网络。
  这不仅是浙江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重大布局,更是长三角区域以“基金杠杆”撬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一步。以基金为纽带、科创为引擎、区域协同为底座,长三角正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科技-金融”闭环生态。
  政策矩阵: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振”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发展,首先破题于政策的协同。与过去各自为政的产业规划不同,沪苏浙皖如今正形成一个互补支撑、共同赋能的制度创新矩阵。四地纷纷出台面向2027—2035年的低空经济发展方案:上海在《2024—2027行动方案》中锚定5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提出“三区联动”战略,并率先试点“上海浦东—嘉兴南湖”省际载人航线;江苏在《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直指2030年全国高地目标,重点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浙江在“民航强省”战略下明确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低空经济高地,台州更设立多支产业基金,聚焦航空航天核心技术;安徽则在《2024—2027实施方案》中将2027年定为全国领先的节点,合肥率先布局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探索“即时物流+应急投送”的无人机应用。
  这四份政策文件,如同四张相互叠合的蓝图,共同勾勒出长三角低空产业的宏伟愿景。在政策驱动下,一个以“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速成形。从上海金山开通“海岛物流专线”,到瑞金医院贯通的跨区域低空医疗救援通道,再到“浦东—南湖—金鸡湖”的低空载人网络,低空经济的跨区域应用场景已从纸面蓝图走向现实。
  三链贯通:以“基金”穿透“产业-科技”壁垒
  如果说政策是低空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基金就是那根贯穿始终的“传动轴”。长三角正通过“技术攻关—资本赋能—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腾飞”。
  产业端:基金精准补链,打造“核心制造+区域配套”网络
  长三角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分层基金体系的引导下,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网络。省级基金作为顶层设计者,直接投向高价值环节,例如浙江省低空基金投资蜂巢无人机台州基地,形成年产500套的产能,锁定整机制造这一核心环节。与此同时,市级资本和专项债则深度嵌入产业链末梢。安徽通过专项债支持合肥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苏州则设立规模超200亿元的低空经济基金群,覆盖适航检测、航电系统等短板领域。通过基金的区域协同投资,长三角逐步形成以上海为研发与总装中心、苏浙皖分工配套的“2小时供应链生态圈”,既提高了产业集聚效率,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技端:资本定向“输血”,破解“适航认证+空域管理”卡点
  低空经济的技术壁垒,不仅在于研发能力,更在于适航认证和空域管理的合规性。基金正在成为推动技术攻关的“定向输血”工具。以电池技术为例,宁德时代对峰飞航空的数亿美元投资,聚焦固态电池研发,提升了eVTOL适航安全阈值,为整机取得适航认证提供关键支撑。在空域管理层面,资本投入推动了低空数字化系统建设,上海、苏州、嘉兴、芜湖等地统一规划起降点、航线与空域资源,初步形成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低空航线网络。
  金融端:多层次资本协同,构筑“腾飞”引擎
  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融资在长三角率先呈现结构性复苏,形成了“市场资本+政策基金”的双轮驱动模式。市场资本方面,上海凭借峰飞航空、时的科技等eVTOL企业的超大金额融资,以14.7亿元的融资额位列全国首位;浙江台州蜂巢无人机产业集群、江苏低空基建项目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政策基金方面,政府基金成为破解早期融资难题的关键力量。浙江的“双GP双国资”模式,既具有产业资源调度能力,又有专业资本运作能力;苏州超200亿元的基金集群,则通过子基金锁定适航检测、航电系统等关键短板领域。更值得注意的是,沪苏浙皖正在探索“反哺机制”,将部分基金收益再投入低空科创项目,形成资本的自循环与良性闭环。
  由此可见,基金不仅是资本运作的工具,更是打通产业链、推动技术攻坚、放大政策效应的关键枢纽。通过三链贯通,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以基金为纽带、以协同为底色的低空经济发展路径。
  “黄金三角”:可复制的低空经济长三角解法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一次由政府引导、市场共振、区域协同共同驱动的系统工程。它所形成的“黄金三角”模式,不仅推动了本地产业链的加速成形,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首先,基金是撬动链条的手术刀。以浙江的“双GP双国资”基金为例,总规模30亿元的省级基金不仅具备资本配置功能,更在投后环节打通适航认证、供应链订单等关键资源,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有效缓解初创企业的成长痛点。
  其次,基建先行是降低成本的强心剂。通过专项债和公共投资建设的起降场、通信网络、监测平台,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试点和运营门槛,释放出社会资本跟投的积极性。公共投入成为“看得见的手”,为市场主体搭建起必要的基础框架。
  最后,制度互认是提升效率的金钥匙。长三角率先探索跨省空域统筹与适航结果互认,使得企业取证效率大幅提升。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突破了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行政壁垒,释放出真正的制度红利。
  在三重杠杆的共同作用下,长三角正在形成一套可行的低空经济解法。虽然技术适航的“最后一公里”、空域管理与公众安全认知的磨合,以及早期资本退出等问题仍需攻克,但通过统一技术路线、跨省监管协同和长期资本供给,这一“黄金三角”模式有望支撑长三角打造万亿级低空产业带,并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澎湃新闻2025-09-17,戚姚维、全晨琦)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