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中国该如何应对
2025-09-24 09:58:00
字号:大 中 小
9月17日,美联储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以来首次放弃限制性货币政策立场,也是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内的第一次降息。
持续的政治压力
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以来,多次公开呼吁美联储尽快降息,甚至还威胁要解雇坚持维持利率政策不变的鲍威尔。7月25日,特朗普罕见地视察美联储,与鲍威尔一起参观了正在翻修的大楼,对工程预算“超支”指手画脚。这是近20年来首次有总统正式造访美联储,被认为是特朗普向鲍威尔施压的一种方式。
8月以来,特朗普把施压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美联储理事会成员。8月2日,美联储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意外辞职,特朗普随即宣布提名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填补空缺,米兰是铁杆“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派人士。8月25日,特朗普行使总统“仅因合理理由”解雇理事的法定权力,以“房贷欺诈”为由将理事莉萨·库克“即刻免职”。这是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首次出现总统解雇理事的案例。库克回应称特朗普无权解雇她,将继续履行职责并起诉特朗普。美联储理事会共有七名成员,对货币政策拥有重要影响力。特朗普第一任期曾提名过两名理事,即克里斯托弗·沃勒和现任美联储副主席米歇尔·鲍曼。这两位理事在7月议息会议上都对不降息投出反对票,支持尽快降息,沃勒还积极寻求接替鲍威尔出任美联储主席。如果沃勒遂愿,特朗普将“掌控”理事会七名成员中的四位,到2026年5月鲍威尔任期届满后,甚至还能提名第五名理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此次鲍威尔吐口降息,也被认为是在特朗普持续压力下摆出的妥协姿态。鲍威尔表示将履职至2026年,但持续的政治压力可能迫使美联储后续采取更激进的宽松措施。
经济数据初现疲软
支撑美联储降息的经济因素是就业市场意外放缓。2025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保持良好状态,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2%左右的低位,6月还曾小幅降至4.1%,这是美联储不降息的底气所在。但是,7月非农就业数据意外恶化,新增非农就业骤降至7.3万人,创九个月来最低纪录,也大幅不及预期的10.4万人。8月非农数据更是大幅不及预期,仅新增2.2万人,失业率升至4.3%,经济衰退的风险升高。更重要的是,劳工部大幅下修了5月、6月的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其中5月由14.4万人下调至1.9万人,6月由14.7万人下调至1.4万人,两个月合计下修25.8万个,引发市场对就业数据真实性的担忧。特朗普因此解雇了劳工部统计局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依次计算,5到7月非农就业增长放缓至平均每月仅3.5万个岗位,而2024年的月均增长为16.8万个。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首次承认“就业下行风险上升”,同时强调因特朗普政府更严格的移民政策,美国的就业供给也出现显著下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同时放缓使得失业率稳定需要的“就业创造率”更低。历史经验表明,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更具持续性,很快就将超过劳动力供给的下滑,失业率可能在未来快速升高。
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已经显现,但美联储开始认为这种影响只会是一次性的。自4月“对等关税”推出以来,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持续走高,7月总体PCE通胀上涨了2.6%;排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类别后,核心PCE通胀上涨2.9%,处于较高水平。在核心通胀中,商品价格上涨了1.1%,这与2024年全年的下降趋势形成显著对比。但是,鲍威尔淡化了关税对通胀的长期影响,认为其更多是“一次性价格冲击”。一个证据是,长期通胀预期仍然保持稳定,密西根大学五年期消费者通胀预期已从高点的4.4%降至3.5%。关税对通胀影响的担忧逐步减弱,也为降息打开空间。
鲍威尔还在会上宣布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再次进行调整。新的框架明确放弃了灵活通胀目标,转向简单的2%通胀目标,同时保留了对就业市场短缺的关注。这意味着美联储在就业市场恶化时会大幅降息,就业好转时则不会轻易停止降息。因此,市场认为这是对后续持续降息的制度性支持。
在持续的外部政治压力、就业数据走弱、通胀反弹预期降温等因素影响下,美联储即将再次开启降息进程。如果未来几个月通胀数据不大幅超预期,预计将在9月和12月各降息一次,2025年累计降息0.5%,2026年继续降息1.0%~1.5%,联邦基金利率降至3%~3.5%的中性利率水平。
中国当利用好美联储降息窗口
中国当前的经济复苏进程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今年下半年保增长和通胀的压力仍然存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比全年增长目标高出0.3个百分点。但是,物价下行的压力仍然显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连续四个月负增长后,6月、7月同比小幅回升至0%附近;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4个月负增长,7月同比降幅达到3.6%,表明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尽管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通胀目标由3%下调至2%,但目前来看仍有一定实现难度。在内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中美经贸谈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1~7月中国对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1%,外需也存在收缩风险。因此,中国经济短期内下行压力仍在,需要进一步的宏观政策支持。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美国国债收益率有望进一步下降,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已从年初的4.8%降至8月底的4.2%,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情况有所缓解。2022年4月以来,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持续倒挂,2025年初一度高达-3%,目前已经收缩至-2.5%。利差收缩之下,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显著缓解。离岸人民币8月甚至显著升值,对美元汇率从月初的7.20∶1升值至月底的7.13∶1,短期内升幅达1%。这为进一步的宏观政策支持打开了空间。应抓住美联储降息的有利时间窗口,实施更大力度的货币与财政宽松,进一步推动降准、降息,同时继续扩大财政项目加速落地,放大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经济的利好效应,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同时,在新的利差预期下,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尤其是一些长期被低估的优质资产和具备较高增长潜力的资产,在近期中国股市大幅反弹的背景下,会加速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回流中国。这也将为中美经贸谈判打下更好的国内经济基础。对中国企业来说,美元利率走低意味着加速海外融资和出海布局产业链的新的机会窗口即将打开。
(《世界知识》2025年第18期,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