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保护让“土特产”变“钱袋子”

2025-07-23 08:53:00    字号:

  夯实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根基,创新保护运用体系,不仅是守护好这些承载乡愁与希望的地理标志“品牌”的需要,更是保持住地方发展未来竞争力和守护好一方百姓致富抓手的必然要求。
   
  地理标志是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如今,一系列地理标志保护成果正在成为守护民生的重要途径,不断让“土特产”变成百姓“钱袋子”。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截至2024年底,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已超过9600亿元,实现了“五连增”,不少曾经的“土特产”,现在变成了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对于一地发展而言,地理标志作为一个地方的“金名片”,是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更是地方百姓致富的“聚宝盆”。夯实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根基,创新保护运用体系,不仅是守护好这些承载乡愁与希望的地理标志“品牌”的需要,更是保持住地方发展未来竞争力和守护好一方百姓致富抓手的必然要求。
  所谓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由于地理标志的“含金量”源于其稀缺性与文化附加值,让其逐渐成为备受市场认可的权威标识。由此,标注地理标志标识的商品也一度成为“李逵和李鬼”并存的重灾区。一段时间以来,假冒伪劣产品长期侵蚀市场信任,让加强地理标志保护需求日益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已明确将地理标志规定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这为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明确了来自上位法的法理依据。多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地理标志法治保障,坚定贯彻执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这一点也在《2025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不仅强调要高质量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监管,还提出鼓励各地运用产地溯源等手段,完善地理标志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专业化地理标志检验检测体系。
  当然,地理标志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有效利用。对生产端而言,加大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助农增收,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对需求端而言,完善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体系是确保民众购买优质地方特色商品,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前提。
  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一标一策”精准扶持,深挖地方资源潜力,推动地理标志与文旅、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这种“文化+产业+科技”的融合,在主动对接新业态满足日益庞大的线上购买需求的同时,更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持久动力,助农增收、助农就业。
  与此同时,地理标志在助力中国优质农产品扬帆“出海”层面也在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强化涉外保护对于地理标志保护而言同样重要。毕竟,地理标志保护不仅是国内民生工程,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通行证”。
  据介绍,我国正持续推动中欧、中泰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以及中法地理标志合作,与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地理标志交流,目前已累计实现11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外获得保护。
  可以说,构建中国特色地理标志保护体系离不开“国内保护+国际拓展”的双向发力。这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增强了文化软实力,还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地理标志保护的深化,本质上是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民生福祉的过程。从制度筑基到市场净化、从资源激活到国际拓展,每一步都紧扣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的核心需求。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地理标志制度,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体系,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计,未来,随着一系列部署持续落地,地理标志将成为连接城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共同富裕写下来自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生动注脚。
  (《中国经济时报》2025-07-23,李海楠)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