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2025-09-17 09:31:00
字号:大 中 小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抓手,直接关系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当前,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仍存在配置效率结构性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破除,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与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因此,需要从制度衔接、市场统一、重点领域突破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十五五”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规则:筑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衔接基础
第一,构建“三位一体”制度框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素市场实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有效监管、法治保障权益”有机统一。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存在规则碎片化、执行弹性化问题,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跨区域流转的产权登记与税收分配机制未完善,数据要素因权属界定不清导致数据泄露事件涉及产权争议。“十五五”时期需构建“基础制度+专项规则+实施细则”三级体系:一是基础制度层面,修订《要素市场管理条例》,明确各类要素产权界定、交易流程与监管主体,建立全国统一数据产权登记平台,实现“一数一权”可追溯管理。二是专项规则层面,针对重点领域制定专项法规,如拟制定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法,需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扭转高校与科研机构“重论文轻转化”倾向。三是实施细则层面,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跨区域要素流动补偿机制,对跨省技术转移给予税收减免。
第二,健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要素价格扭曲是制约市场效率的核心问题。当前,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仅为市场评估价的40%—60%,技术要素因评估标准缺失导致2024年专利转让合同平均金额同比下降15%。改革需聚焦“双轨制”并轨:一是土地要素。推行“基准地价+动态调整”制度,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参照国有土地定价模型。二是技术要素。建立“第三方评估+市场竞价”机制,引入国际通行的ICF(收入法)评估模型,对高价值专利实行“一票一价”差异化定价。三是数据要素。构建“成本法+收益法”混合定价体系,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加工成本分摊比例。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要素流动行政壁垒
第一,清理地方保护政策。地方保护主义是要素全国流动的“隐形门槛”。比如,一些地方对外地企业设置招投标、资质认证等准入限制,一些科研设备因跨区域审批繁琐,年均闲置率较高。“十五五”时期须实施“负面清单+动态监管”:一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将地方保护条款纳入清单,禁止设置歧视性技术标准、本地化采购比例等行为。二是跨区域协同监管。依托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联盟,推广“一地认证、全国通行”模式,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制度扩至全国。三是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国家市场监管的要素市场执法,对跨区域垄断行为实行“一案双查”。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软联通”。要素流动依赖基础设施支撑。当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14.7%,高于发达国家5—8个百分点;医疗异地报销覆盖率不足60%,制约劳动力跨区域配置。改革需“双轮驱动”:一是硬联通层面,加快“轨道上的长三角”“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实现高铁运营里程的新突破,并提升5G基站密度,推动要素运输成本下降。二是软联通层面,升级“一网通办”,整合社保、医保、税务等高频事项,加大“跨省通办”事项,提升异地办事时效。
重点领域突破:技术、数据与土地要素协同改革
第一,在技术要素市场,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通道。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仅1.2%,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2024年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12%,美国达到30%,核心症结在于“产学研用”脱节。改革需构建“需求导向”创新生态:一是完善“揭榜挂帅”制度。设立针对性强的国家技术攻关专项基金,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人工智能算力优化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施全球揭榜攻关。二是建立和完善中试孵化平台。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个国家级中试基地,提供全链条服务,大力提升技术孵化成功率。三是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调整完善企业、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动技术交易额有大的突破。
第二,在数据要素市场,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滞后于实践需求。2024年我国数据交易规模仅占全球5%,美国达35%,跨境流动规则缺失导致跨境电商损失超千亿元。改革需破解“三权分置”难题:一是产权界定。建立“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离制度,明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权属边界,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数据确权。二是交易流通。建设全国数据交易平台,推行“数据包+API接口”双模式交易,加快推动数据交易额有新的突破。三是安全治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实施细则,对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分级分类管理,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第三,在土地要素市场,实现“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转型。据专家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60%,工业用地容积率不足0.8,2024年长三角闲置土地达12万公顷,占建设用地存量的8%。改革需实施“双轨并行”策略:一是增量调控。推行“年度用地指标+跨区域调剂”制度,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单列用地指标,加大重点产业用地保障。二是存量盘活。建立“土地超市”平台,对低效用地实行“标准地+承诺制”模式出让,大力盘活存量土地。三是城乡融合。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允许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货币补偿”进城落户,大力推动试点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十五五”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破解经济循环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通过完善制度规则、破除行政壁垒、突破重点领域,大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革需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原则,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承受度,最终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有益”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2025-09-17,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张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