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新趋势下,我们如何“突围”

2025-09-25 11:50:00    字号: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当天起,育儿补贴申领正式全面开放。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方案一经公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从全球看,人口增速放缓趋势明显。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50-1955年的4.97降至2020-2025年的2.3,且该数据仍在下行通道持续探底。
  2021年,全球有超半数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跌破2.1(人口学用于衡量人口代际更替平衡的公认理论值)。预计到本世纪末,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外,所有地区的生育率都将低于平均水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3年老龄化与就业展望》报告显示,在OECD国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9.6%,即约每5个人之中就有1个老年人。
  “少子化”与“老龄化”交织形成的人口发展新趋势不仅重构着全球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分布形态,更以其渗透力系统性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如何在这一历史性转折中实现风险防控与机遇创造的动态平衡,成为当代各国治理体系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一、“减量时代”到来?
  中国人口于2021年达到14.13亿的峰值,2022年人口总量为14.12亿,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首次下降。有舆论认为,我们的人口开始向“减量发展时代”转向。
  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902万,出生率6.39‰;死亡人口1110万,死亡率7.87‰;自然增长率-1.48‰,总人口减少208万。尽管2024年出生率小幅反弹至6.77‰,但整体仍处历史低位。
  值得警惕的是结构性矛盾的到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为45.9%,这意味着每2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至少1个非劳动年龄人口。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在2023—2035年期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预计提高13.9个百分点。从人口学结构变迁的视角审视,“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压力或将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少子化”与“老龄化”交织形成的人口发展新趋势,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压力、社会观念转型、政策供给短板与城镇化进程中结构性矛盾叠加共振的产物。
  经济压力与家庭负担构成了生育意愿的核心约束,年轻家庭的生育决策愈发谨慎。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显示,全球70%以上的育龄女性将“缺乏托育支持”列为减少生育的主要原因。在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床位覆盖率仅为6.3%,低于35%的国际推荐标准。对育龄女性而言,职场与家庭的平衡困境突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虽高达61.5%,但“职场晋升”与“育儿责任”的结构性冲突,使得“生养成本高、时间精力不足”成为制约其生育意愿的现实性因素。
  社会观念与婚育文化的深刻转型,从思想层面改变着生育行为。当下,生育从“家庭义务”逐渐转变为“个人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调研数据显示,37%的“95后”“00”后表示“不愿承担生养孩子的责任”,“晚婚晚育”“丁克”等观念在年轻群体中快速传播。传统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步瓦解,社区互助网络弱化,育儿从“集体事务”变为“家庭私事”也在一定层面上进一步降低了生育的社会支持度。
  尽管三孩政策已全面放开,但生育成本的“结构性偏高”直接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行为,“想生养不起”成为许多“被迫”丁克个体的集体写照。
  2024年中央及地方生育支持专项资金占GDP的0.02%;相关的生育和养育政策设计存在“重经济补贴,轻服务、休假、育儿保障”的倾向,对托育服务、弹性工作时间、包容工作场所等核心需求回应不足。同时,“421-422”家庭结构(即4位老人、2位父母、1或2位子女)下,年轻群体面临“上养老、下育小”的双重压力。养老服务体系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年轻人的生育顾虑。
  城镇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据中国社科院调研显示,城市家庭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2,但实际生育数仅为1.3。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全国家庭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达几十万元。这一成本涵盖了孩子从出生到17岁期间的多项支出,如基本生活费用(食品、衣物、住房等)、教育费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课外辅导补习、兴趣班等)、医疗保健费用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如交通、娱乐、旅行、研学等)。从家庭经济负担强度来看,在一线城市,该阶段抚养成本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普遍达到60%以上。
  这一核算范畴尚未涵盖高等教育(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杂费、生活费及人力资本投资等延展性支出,若纳入则将进一步放大生育成本对家庭资源配置的影响,凸显特大城市生育决策中的经济约束性。
  二、深化改革探寻机遇
  人口发展新趋势固然带来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结构调整与模式创新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能否将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
  银发经济的崛起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赛道。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健康养老、智慧医疗、终身学习等需求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超7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0万亿元。《OECD就业展望2025》指出,通过延迟退休、技能培训,可将老年人口转化为“经验资本”,日本、德国已通过“银发人才中心”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我国若能完善高龄友好型职场制度,有望释放“银发人口”的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制度创新加速社会治理升级,托育、养老等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正逐步深化。2025年我国已划拨900亿元用于托育补贴,0-3岁儿童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全面落地,政策精准度不断提升。地方试点也亮点纷呈:北京“社区亲子驿站”使用率达68%,为家庭每月节省58小时照料时间;杭州、上海的家庭服务中心大幅提升了育龄家庭的归属感,这些探索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实践经验。
  全球一些国家的探索和经验也为政策优化提供了参考。它们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如普惠性托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保障、育儿补贴、男女性双休产假、保险补贴、失业补偿等,从多元角度降低家庭的养育负担。
  例如瑞典480天带薪父母假中90天为父亲专属假,父亲请假率从10%跃升至70%;法国通过生育津贴和免费公立幼儿园,将育儿成本控制在家庭收入的4%,生育率长期稳定在1.9-2.0;德国“父母金”政策促使父亲育儿参与率从12%提升至38%;比利时的假期保障制度较为健全,除法定产假外,每个孩子12岁前,父母共享4个月育儿假,并且政府会依据特殊情况增加育儿假。
  此外,社区在保障孩子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比利时当地社区会在孩子课后和假期组织各类丰富且价格低廉的活动,社区基本都配备规模不等的免费儿童乐园,为孩子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社区、语言学校、中小学、国家体育机构等也在假期提供如射箭、烘焙、科学实验、户外探索,甚至手工改造、乐器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且绝大部分免费或按照家庭收入水平,按比例收取。对于支付有困难的家庭,也可以申请补助、退税等支持。
  三、“突围”之道
  应对人口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人口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资源,避免政策碎片化。
  在经济支持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生育支持专项资金占GDP比重提高至0.1%以上,重点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建议建立与GDP挂钩的生育投入增长机制,扩大育儿补贴覆盖面,将房贷利息减免、教育费用优惠等政策精准落地。
  在服务供给方面,建议加快落实900亿元托育补贴,重点提升社区托育服务能力,力争2030年0-3岁普惠型、高质量托育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设普惠型、全覆盖“儿童友好型社区”,整合托育、早教、健康咨询等服务,降低家庭照料成本。
  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全社会欢迎孩子”的育儿环境,从商场、公园、公共交通到各类公共服务场所,都融入儿童友好设计,比如设置母婴室、儿童游乐区、绘本教室、室内外游戏区、可踩踏草坪、无障碍通道等,让父母带娃或孩子独立出行更便捷。
  在时间保障方面,可借鉴北欧“父亲专属假”模式,设置不少于90天的“不可转让”父亲育儿假,推动男女共担育儿责任,从制度上平衡职场与家庭关系。鼓励企业参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对落实弹性工作制、建设企业托育点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支持格局。
  此外,建议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消除职场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同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减轻年轻群体的赡养压力,从代际协同角度破解生育顾虑。
  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友好育儿环境,能从多个维度降低养育的隐性成本,减轻家庭的育儿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育意愿。
  当下,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消费形态加速重塑,也催生了消费多元化、情感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为“AI帮你带娃”带来了可能性。通过AI技术可实现对孩子活动轨迹的实时追踪,当孩子进入或离开指定区域时,系统会自动向家长发送提示信息,确保孩子安全;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薄弱点,AI系统能精准推送适配的阅读资料、互动课程等学习资源,助力孩子开展高质量、自主化的课后学习,提升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这种模式能有效激活社会设施的潜在价值,以往在非高峰时段利用率较低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因孩子专区的设置和AI赋能的服务升级,将吸引更多孩子前来,显著提升场馆使用率。这不仅让AI深度赋能社会生活需求,更在降低家庭育儿压力、促进公共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友好育儿环境注入科技动力。
  人口发展新趋势是挑战,更是转型的契机。我们需顺应人口发展规律,站在生育者角度思考,以全局性和系统性思维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不敢生、养不起、教不好”的难题,才能在人口结构转型中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
  (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2025-09-25,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讲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当代历史变革与分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王晨娜)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