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加快高效聚合

2025-04-08 08:52:00    字号:

  阅读提示
  我国创新要素流向越来越精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整体呈增长趋势,预计2022年到2024年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6.20%。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探索,并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研发经费规模已经达到创新型国家门槛值,未来应更加关注优化研发经费结构、提高创新体系效能。
   
  《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4)》: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整体呈增长趋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整体呈增长趋势。
  《报告》预计,2022年到2024年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6.20%,创新人才发展投入与转化指数处于合理区间,效能指数保持较高水平且增速较快。东部地区创新人才发展指数领跑全国。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投入、转化与效能指数持续上升。
  《报告》建议,我国创新人才发展应该对“战略引领、教育发展、数字创新、区域探索”四个方面予以高度关注。
  在战略引领方面,探寻创新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总结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举措,分析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改革及实践。
  在教育发展方面,重点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逻辑,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培养路径,探讨工程科技人才与生产实践融合培养模式。
  在数字创新方面,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科技人才创新效能,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才测评的作用,总结科技创新人才特征及对其进行评价,探讨数字人才支撑产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数字能力体系建构、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人才供需变动,分析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作用路径。
  在区域探索方面,评价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探讨北京“四链”深度融合的实践,总结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与协同创新发展经验,归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建设的经验启示。
  《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2024)研究报告》: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
  在中国人民大学近日举办的“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启动会暨首场指数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明发布了《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2024)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据任明介绍,2024年,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顶层设计,完善数据要素政策与标准体系、技术支撑、组织建设,保障支撑初步成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力度加大。数据流通利用成效提升,全国共计成立60家数据交易机构,24个数据交易机构进行互认互通,场内数据交易额累计突破362亿元。数据商品体系内容多元且规模渐长,上架数据商品总数达32000款。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探索,在数字产业发展、数据要素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流通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各地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整体呈现三大梯队分布:第一梯队包括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梯队包括湖北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正在逐步加大保障支撑力度,在基础环境建设、执行推进方面蓄势发力;第三梯队的地区推进力尚显不足,部分地区正在通过加快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深化地区协作,合作设立数据交易所等,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
  《报告》建议,强化产业环境支撑力、夯实数字经济根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政策机制保障力,出台组合型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数据市场竞争力,供需两侧能力培育并举,升级市场化发展水平。
  《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未来应更加关注优化研发经费结构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管理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认为,我国研发经费规模已经达到创新型国家门槛值,未来应更加关注优化研发经费结构、提高创新体系效能。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是研发经费投资并没有放缓。《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为1.97万亿元,2024年超过3.6万亿元,6年时间经费增长了84%,实现了“十四五”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
  《报告》显示,不同区域政府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市政府研发经费支出最高,超过了1000亿元。各地区政府财政研发经费支出以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
  2020年至2023年,我国南方地区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由66.50%上升至67.21%,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同时,南方地区在全国研发投入强省中的占比也不断上升,2023年,安徽省超越河南省跻身研发经费投入总额的前10名省(区、市),使得南方地区在前10名中的数量增加至8个。
  2022年,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至2.39万亿元,占全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了77.57%。从2018年到2020年,境内上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由7672.95亿元增长至16728.53亿元,占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也由50.37%上升至70.06%,实现了飞跃式增长。而境外上市企业占比9.68%,不足10%。
  《报告》认为,整体而言,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国削减研发经费的背景下,我国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逆势上涨,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定力和决心。
  (《中国经济时报》2025-04-08)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