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工智能时代生物技术扩散风险
2025-04-09 10:12:00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2月,马斯克宣布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指责该机构以援助为幌子干预别国内政,是“由极端分子操控的犯罪组织”。马斯克还在X平台上向美国民众发起灵魂拷问:“你们知道美国国际开发署使用纳税人的钱来资助生物武器研发吗?”他明确表示新冠病毒就是该机构资助研发的生物武器之一,“已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美国国际开发署成立于1961年,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从2008年到2019年,该机构与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合作启动“新发传染病威胁”(EPT)项目,在全球30多个国家监测可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类并具有大流行潜力的病毒,特别是蝙蝠和啮齿类动物。马斯克的指控回应了某位X用户的言论,该用户认为国际开发署与生态健康联盟的合作项目导致了新冠病毒的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病毒溯源需科学严谨,目前美国官方尚未给出支持马斯克指控的确凿证据。
马斯克的言论引发人们对美国生物武器项目的高度关注。自二战以来,美国生物实验室一直因从事生物武器研发的黑历史及其高危研发活动而备受诟病。1943年,美国在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建立生化武器研究基地。二战结束后,经与日方交涉,德特里克堡基地与日本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达成协议,运用试验数据换取石井免于被起诉战争罪,该基地也继承了731部队的细菌战和生物战研究的罪恶成果。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曾发生炭疽恐怖袭击事件,多家媒体机构和国会议员办公室收到含有炭疽病毒孢子的匿名信件,导致5人死亡、17人感染。后经调查发现,炭疽恐袭的主要嫌疑人是曾在德特里克堡工作的科学家布鲁斯·艾文斯。据《今日美国》报道,从2006年到2013年,美国生物实验室发生了1500多起与病原体有关的事故,其中800起导致工作人员需要医务治疗。从2015年1月1日到2020年6月1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报告了28起涉及“基因工程生物体”的实验室事故,其中六起涉及“实验室制造的冠状病毒”。
时至今日,美国在全球仍拥有300多个生物实验室。2022年3月,俄罗斯媒体披露,美国已在乌克兰建立30多个生物实验室,投入超过2亿美元从事增强鼠疫、炭疽、霍乱及其他致命病原体研究。2024年12月,俄罗斯三防部队副司令勒季谢夫披露美国将非洲视为危险病毒和病原体的天然贮存地,积极在非洲备战生物战争。
人工智能时代,生物安全不仅涉及防控生物武器,还包括与生物技术扩散相关的诸多生物安全挑战。
一是生物数据库安全。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包含患者基因遗传信息、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等数据均存储于大型数据库之中。人类遗传和基因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包含人类的遗传密码。这些数据库一旦被黑客侵入,可被用于制造基因武器。
二是非国家行为体滥用生物技术的风险。恐怖分子、犯罪团体等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细菌、病毒和毒素,远程操纵无人机释放生物制剂,亦可通过黑客攻击、物理侵入等手段从某些防护并不严密的生物实验室窃取生物因子,制造重大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灾难性后果。
三是军事生物技术扩散的风险。在智能化战争时代,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蓬勃发展。外骨骼、脑机接口、人体机能增强剂等外挂和嵌入式装备全面提升了士兵的战斗力。基因编辑、生物武器和脑控技术等高新科技改变了战争格局,也可能落入不法分子之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科技的交叉融合,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逐渐突破制度、法律和伦理底线。目前国际社会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合作远远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无法有效实现对于生物安全风险的管控。可尝试通过三种方式推进国际社会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合作:一是加强现有的生物安全军控机制,通过切实的核查和履约避免生物武器扩散;二是确立生物安全领域的行业规范;三是搭建由科学家、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边对话平台,通过对话和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应对现有的生物安全挑战,避免生物技术被误用、谬用和滥用。
2021年,天津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推动达成《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致力于提升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为推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世界知识(微信公众号)2025-04-09,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高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