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让民生福祉更触手可及
2025-09-05 09:00:00
字号:大 中 小
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更富成效的学习模式、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正随着人工智能(AI)浪潮款款而来。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推动更多人工智能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政策将如何落地?“人工智能+”又将如何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键领域深度融合,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为百姓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体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围绕上述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吕薇和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
政策引领,共创智能社会新形态
当前,保姆机器人、人机互动教育、AI中医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已在养老、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对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带来极大拓展,同样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共享智能时代红利的殷切期望。
“随着人工智能与社会民生各领域、各环节广泛深度融合,其正在成为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推动社会智能跃升的全新引擎。”张毅表示,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能以更精准、高效、普惠的方式直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关键民生领域的服务质量,破解资源不均、成本高昂等传统难题,让优质的社会服务如同水和电一样,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
《意见》明确提出,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吕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以需求为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优先解决。比如,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和照护难题,应聚焦老年人刚需场景开发智能护理设备,同时,强化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交互过程风险可控。要建立覆盖功能匹配、风险预警、事故追溯的标准体系,并明确产品、服务与用户之间的责任归属,以增强市场信心、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此外,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价格承受能力,通过降低成本、合理定价和支付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融入老年人的生活。
重塑工作、学习、生活“人机协同”新范式
《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强调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在受访专家看来,人工智能与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景迈向“人机协同”新范式,为各类场景带来效率与品质的双重升级。
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方面,张毅认为,人工智能在智能化办公、智慧化管理、数智化决策等工作层面的广泛深度应用,正在重塑人机协同模式与劳动分工结构,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多元、灵活的工作新范式。其将逐渐成为每位职场人员的“第二大脑”和“体外肢体”,助力高效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并将在AI研发、数据科学、人机协调管理及伦理审计等领域创造新岗位。同时,人工智能通过提供个性化技能培训平台、职业路径规划和人机协作实践环境,帮助劳动者精准定位转型方向、高效习得新技能,并通过模拟实战提升劳动者的岗位适应力,从而系统性降低职业转型的难度与成本,应对可能的职业转型挑战。
吕薇指出,人工智能应优先在人类难以胜任、无法企及或不愿承担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价值在于赋能增效,而非简单替代人力。其技术特征决定了其在特定场景下的比较优势,随着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持续演进,其适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目前,人工智能主要承担信息整合与模式识别等任务,真正需要深度思考与创造性突破的工作仍需人类主导,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在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方面,张毅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核心是“赋能教育”。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杜绝“代劳式”使用、防止学生过度依赖。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技术普惠,降低AI使用门槛。通过开发低成本、离线可用的轻量化AI工具,严格审核算法的公平性,确保不同地域和经济背景的学生都能平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从源头抑制数字鸿沟。二是资源均衡,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强政策供给,完善网络、设备等数字基建,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加强教师AI教学能力培训,使其成为技术高效应用的引导者。三是育人为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明确AI的辅助定位,通过设计启发式、协作式学习任务减少对AI的依赖。同时,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课程,进而保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敢辨真伪的能力,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人工智能展现出巨大潜力。医疗作为民生刚需,正与人机协同并行落地。张毅认为,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构建了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克服地理、人力资源的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覆盖基层地区和特殊群体。在赋能基层医疗机构上,AI辅助诊断系统可以作为基层医生的“外脑”,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一些AI健康应用和咨询工具以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向公众开放,增加了健康信息的可及性,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在守护特殊人群的健康上,对于独居与老年群体,通过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和非接触式监测技术,AI可以实时感知独居老人的活动状态和生命体征,一旦发生意外,系统会立即报警;对于慢性病患者,AI驱动的慢性病管理系统,通过连接家用智能设备,可以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个性化管理,实现了医院服务的无缝延伸。
在发展中保障安全,在应用中迭代完善
推动人工智能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并非坦途,技术红利与潜在风险始终相伴而生。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智能鸿沟等难题亟待解决。
从数据安全这一基础保障来看,吕薇认为,人工智能训练与运行所依赖的数据应当确保来源真实、客观、充分,并建立持续更新机制,及时吸纳合法合规的新数据。在数据隐私与安全方面,国家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框架。目前关键在于落实,要在执行过程中动态监测风险,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配套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安全与发展并重。
从应用落地的风险防范来看,张毅认为,人工智能在民生方面的创新应用必须和向善发展同频共振,既要防止误用、滥用或恶用人工智能,确保人工智能直面民众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也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民群众较为关切的医疗健康、就业影响、教育公平、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民生福祉。
张毅同时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服务温度为代价。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的同时,应确保人工智能服务的灵活性、包容性和人性化。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无障碍”“适老化”,确保所有群体均能平等、便捷、有尊严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与便利,使人工智能发展始终保有浓浓的“人情味”。
受访专家表示,扎实推进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需要准确把握“追求性能与人文关怀”“推动发展与安全有序”“总体布局与预留空间”这三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2025-09-05,张娜、王思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