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市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打开“无障碍阅读窗”
界首市图书馆志愿者为农民工分发书刊 受访单位供图
在皖北小城界首,有一群特殊读者在阅读中触摸世界:留守儿童捧着崭新的绘本绽放笑颜、银发老人围坐共读分享人生智慧、残障人士借助有声读物感受文字力量、农民工兄弟捧书打发工余时光……这些动人场景的背后,是界首市图书馆深耕多年的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实践。
自2018年启动“心手相牵·阅读悦美”活动以来,该馆以“普惠均等+共享书香+传递温暖”的模式为特殊群体提供阅读服务,让6000余名特殊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书香浸润到小城每个角落,生动诠释了“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的服务理念。
普惠均等,让阅读资源流动起来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灯塔,如何照亮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界首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图书馆馆长林少峰认为,要主动走出去,让阅读资源流动起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图书馆组建志愿服务队,以“送书下乡”为抓手开展各类活动,如“书香润童心”进乡村活动,将绘本送进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室,并邀请志愿者带留守儿童“读亲切的书,做静心的人”。
多年来,该馆累计为留守儿童送去书刊1.8万多册,书包等文具5000多件,惠及留守儿童2400余人。2020年启动的“农村阅读小书架”工程,将阅读资源送至乡村校园,通过“国学小课堂”“安全教育绘本共读”等形式,让乡村儿童在书香中成长。
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图书馆打破传统阵地服务的局限,在老年公寓、颐养院设立惠民书架,组织“夕阳红书友会”“老有所学读书沙龙”,馆员用乡音土话讲述养生知识、红色故事,让阅读温暖浸润银发生活。5年间,送书上门服务覆盖全市所有乡村,让老年读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文化养老”。
共享书香,以创新服务打破阅读壁垒
面对残障群体的特殊需求,界首市图书馆架起“无障碍阅读之桥”,增设了盲文出版物、有声读物专区,联合特教学校录制手语版“界图荐书”短视频,文化志愿者定期为视障读者“入户朗读”。
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前后,图书馆会举办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千余名残障人士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走进图书馆,通过触觉地图感知馆舍布局,用指尖阅读盲文诗集;更贴心的是,图书馆推出助残工程,每年为残障家庭赠送定制书单。
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样被看见。图书馆为安置区工地送去时政、法律、养生类书刊,并根据反馈优化图书类型。“我以前一直觉得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没想到图书馆推荐的科普杂志这么有意思,我现在下班后都会翻几页,再和工友一起交流。”建筑工人王栋的话道出了工友们的心声。如今,“送书进工地”活动已延伸至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让城市建设者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从书中汲取精神养分。
传递温暖,用品牌力量点亮精神灯塔
文化服务不仅要“送下去”,更要“活起来”。为此,界首市图书馆打造“书为媒”特色IP,原创卡通形象“界小图”“界小美”化身阅读使者,帆布包、书签等文创产品成为连接特殊群体的情感纽带。在读书月活动中,留守儿童与城市孩子共绘“我心中的图书馆”;赶庙会时,流动图书车就是“移动故事屋”,让传统文化与全民阅读深度融合。
这些活动累计开展近百场,创新探索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书香安徽”十佳阅读推广活动、安徽省图书馆学会示范案例等荣誉。令人振奋的是,随着活动品牌的口碑传播,更多人主动加入“乡村阅读推广人”。例如界首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李慧,已参与图书馆残疾群体服务5个年头,她定期到图书馆拍摄录制手语荐书视频,不仅密切了图书馆和特教学校孩子的交流,也让更多的残障人士共享书香。
从输血到造血、从普惠到精准,界首市图书馆的特殊群体服务实践,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鲜活样本。如今,图书馆正进一步深化“总分馆+农家书屋+数字平台”三级服务体系,开发AI语音导读、VR沉浸式阅读等智慧服务,让特殊群体共享数字时代阅读红利。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