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脉的匠心守护——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9-05 字体:
 

 

 

 

 

 

 

  □湖北省图书馆/供稿

  长江奔涌,文脉绵长。作为长江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湖北,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无数古籍文献是这条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珠。2025年初,湖北省图书馆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将古籍修复工作与长江文明保护传承深度融合,用匠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激活历史记忆,在修复古籍纸张的同时,也缝合了古今对话的时空裂隙。

  锚定长江文明: 古籍修复的战略坐标

  长江流域的文明演进,在湖北古籍中打下了清晰的印记。从记录三峡变迁的水文文献到描绘江汉平原风物的方志图谱,从长江航运史料到沿岸古镇的家谱契约,湖北省内古籍文献构成了一部立体的长江文明发展史。黄鹤楼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地标建筑,是连接古今长江文化的重要纽带。湖北省图书馆藏《黄鹤楼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辑录黄鹤楼诗文的典籍,是由明武昌府知府孙承荣编、任家相补编的明刻三卷本,收录了上自南朝、下迄明代万历年间有关黄鹤楼的诗、赋、文、杂记400余篇。2025年1月,《黄鹤楼集》入选第三期“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之重点项目,即将开启旧貌换新颜的历程。

  将古籍修复工作置于长江文明保护的大格局中,是湖北省图书馆的战略选择。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工坊,更是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堡垒。通过修复长江流域相关古籍,湖北省图书馆鼓励省内公共图书馆积极梳理流域内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生态变迁的历史脉络,为当代长江文化带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参照。这种“修复即研究、保护即传承”的理念,让湖北省的古籍修复工作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激活长江文明基因的重要实践。

  坚持人才建设:锻造守护文脉的“修复铁军”

  古籍修复是项“慢功夫”,人才培养更是“细活计”。湖北省图书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打造出一支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视野的“巾帼修复师”团队。

  1.师承相续的技艺传承

  2015年5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在湖北省图书馆成立,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修复专家张平,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正式成为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们的“师父”。十年寒暑间,一南一北两位导师往来奔波,尊崇“师徒相传、口手相授”的传统,将古籍修复、碑帖传拓等技艺倾囊相授。这种严谨的师承体系,让千年修复技艺在长江之畔薪火相传。2022年,湖北省图书馆盛兰成功入选第六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盛兰被聘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标志着湖北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进入国家级序列。

  2.多元融合的能力培养

  湖北省图书馆创新技艺导师、学术导师、科技导师等“三师带徒”模式,实现技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双螺旋”发展。

  在湖北传习所导师传授古籍修复技艺的基础上,湖北省图书馆邀请国家图书馆田周玲、易晓辉作为学术导师为省内古籍修复师讲授古籍修复前沿动态;还邀请国内知名造纸专家王菊华作为科技导师,手把手教授纸张纤维分析的操作、技巧。目前,湖北省图书馆团队8名修复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她们北赴北京、东赴宁波、南赴广州、西赴兰州等地研习最新技法、考察古法造纸技艺,在现代仪器与传统浆糊之间架起桥梁。这种“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培养模式,让修复师既能传承各路传统修复技艺,又能放眼古籍修复的前沿领域,实现了古籍修复的科学实践。

  3.梯队合理的团队建设

  在湖北传习所导师张平“让年轻人都干起来”的理念推动下,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通过“项目实战+技艺培训”的方式,年轻修复师在“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的实践中快速成长,如今基本已能独立承担修复任务。这支“娘子军”不仅多次协助省内多家古籍保护单位完成修复工作,更在2024年助力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荆楚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推进修复项目:构建全省联动的修复网络

  面对省内古籍修复资源分散的现状,湖北省图书馆创新推出“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以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为纽带编织起覆盖荆楚大地的古籍保护网络。

  1.打破壁垒的项目机制

  2022年,在湖北省文旅厅支持下,湖北省图书馆发布首期历史文献修复项目申报通知,打破公私单位界限,吸引公共图书馆、高校、博物馆等各类机构参与。截至目前,已有48个项目成功立项,涵盖珍贵古籍、民国文献、拓片、医药典籍、红色文献等多种类型,形成“申报—评审—修复—活化”的完整闭环。这种“全省一盘棋”的模式,让省内偏远地区、古籍修复基础薄弱单位的珍贵文献也能得到专业、规范的修复。

  2.因地制宜的帮扶模式

  针对不同单位的基础条件,“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采取灵活合作方式:对有基础的单位进行技术督导,开展自主修复;对薄弱单位开展“结对帮扶”,进行“一对一”指导;对珍贵文献,引入社会力量协同参与。2023年,湖北省图书馆协助麻城市图书馆,通过专家鉴定、指导修复、规范建档等流程,率先修复首批39件明清契约文书,在毕昇纪念园举办“立此存照”黄冈古籍保护成果展,让修复成果从库房走向公众,并同步联合省内古籍保护单位,推出专题省内巡展。这种“修复+培训+展览活化”的模式,既提升了基层单位的修复能力,又扩大了古籍保护的社会影响,还带动麻城当地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修复一件、研究一题、活化一片”的递进效应。

  3.辐射全省的带动效应

  在“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湖北省图书馆同步推动各地筹建修复室,已协助武汉革命博物馆、襄阳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建成专业修复空间。通过技艺培训、项目推广等方式,培养了数十名基层古籍修复人员,形成“省级中心带动地市、地市辐射区县”的发展格局。如今,从江汉平原到鄂西山区,古籍修复已从少数人的坚守变成一群人的接力,让长江沿岸的文化遗产得到全方位守护。

  注重活化利用:让古籍走进当代生活

  修复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湖北省图书馆通过多元方式让修复后的古籍“活起来”,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1.展览展示焕新颜

  修复后的古籍不再束之高阁,而是通过专题展览与公众见面。“鄂图藏珍——鄂东王氏家族文献整理与保护展”的文献整理修复过程被制作成“古色悠然”系列短视频,生动讲述鄂东王氏家族沿长江流域迁徙、兴旺的过程;“立此存照——麻城契约文书展”通过“契约里的土地交易史”主题解读,让泛黄纸张讲述当年鄂东长江流域的土地流转故事。这些展览将古籍与长江文化相结合,让观众从文献中触摸历史温度。

  2.技艺传播入人心

  通过举办“鄂图青缃·良工传艺”古籍修复体验日等活动,邀请公众参与古籍装帧、雕版印刷、碑帖传拓等技艺,让古老技艺走出修复室,相关工作案例成为全省各地、各系统古籍修复互动活动样本。修复师们拍摄的“古色悠然”系列视频,用通俗语言讲解古籍修复基本技法,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大量年轻粉丝,让古籍修复从冷门技艺变成大众关注的文化热点。2025年,省内15所高校陆续开展“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全省古籍保护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焕发出青春风采。

  3.数字赋能拓边界

  修复后的古籍同步纳入“湖北历史文献资源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永久保存与远程共享。《黄鹤楼集》等长江文化相关文献已完成数字化加工,读者可在线查阅原文影像,还能通过知识图谱功能关联长江流域其他相关文献。这种“修复+数字化”的模式,让古籍突破物理限制,成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共享资源。

  从修复室里的一针一线,到全省联动的项目网络,再到数字平台的广泛传播,湖北省图书馆以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为新起点,正将古籍修复工作打造成守护长江文明的重要支点。未来,随着更多长江流域古籍的修复与活化,这条流淌千年的文明长河,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文献来源:《图书馆报》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